-凯发k8手机网页

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特别关注

跨越高清节目制作的几道门槛(上)

2006/9/8

许翔

本文刊登于《中国数字电视》第23期(2006年6月号)


  高清电视作为广电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来源,受到了各电视机构的重视。尤其是各家电视台,均在进行不同程度的尝试和发展。央视是国内最早进行高清节目制作和播出探索的单位,早在1999年就开始了试验性的高清节目播出。限于当时的各方面条件,了解这些试验情况的人并不多。

  2005年9月1日,央视正式播出了高清影视频道,实现了每天18小时的连续播出。播出内容涵盖了电视剧、纪录片、音乐会、生活知识类栏目和国外电影等。从媒体有关央视高清频道的报道中看,大部分消息报道了中数传媒是高清播出媒介,有的甚至以为中数传媒就是高清频道。但是,对真正的高清内容提供者却不甚明了。其实,央视高清频道节目真正的制作者、内容提供者,是隐藏在幕后的中视传媒。

  中视传媒作为央视的上市公司,从2000年起就已经开始了高清节目的制作。其中有著名的节目有《大宅门》、《天下粮仓》等--。

  虽然当年的高清正式播出还停留在纸面上,但中视传媒凭借对未来发展高清节目的准确判断和不懈的努力,经过了数年耕耘,无论是在高清节目的数量还是高清节目的制作经验方面都有了相当程度的的积累。中视传媒目前已积累了拥有自主凯发k8手机网页的版权的高清电视剧2600余部、集,还拥有几百小时的纪录片。同时,通过高清节目的制作,也摸索出了一套规范的制作流程和制作规范,锻炼出了一支优秀的高清节目制作队伍。中视北方是中视传媒的子公司,是专业于高清节目制作的技术公司。主要业务是提供高清节目制作的设备和技术服务。目前制作的节目以电视剧、纪录片等类型为主,年产量在400-500小时。同时还负责央视高清影视频道播出节目的制作。

  今天,在大多数人还无缘见识真正的高清节目的时候,我们希望将我们在高清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帮助大家更轻松的迈进高清制作的门槛,共同促进我国高清电视制作的尽快发展。

  高清节目的制作是完全不同于以往标清节目制作的另一种方式。它的不同之处体现在整个制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无论前期还是后期,都有着与传统标清节目巨大的差异,下面我们就容易对高清节目质量产生影响的环节进行简单的介绍。

  首先介绍前期拍摄部分的特点和差异。前期拍摄过程中第一个不同之处是高清画面的景深明显的比标清画面要浅。以一般人像拍摄为例,在同样的光圈、同样的焦距、同样的被摄物距离等相同拍摄环境下,高清图像的景深大约只有标清图像景深的2/5(可用公式计算,计算过程在此略过),明显小于标清图像的景深。加上高清图像的分辨率远高于标清的分辨率,焦点的虚实比标清图像更加明显。而摄像机的寻像器受外在尺寸限制,能够表现出的分辨率有限,从而使得摄像师聚焦的难度提高了很多。造成的后果是经常不能准确聚焦。

  我们知道,电影胶片在拍摄时,其底片的分辨率基本可以达到4k左右。经过复杂的后期工艺后,分辨率会有所衰减。影院放映的拷贝基本可以达到2k的分辨率水平。高清节目由于采用全数字化的制作工艺,经过各种后期的加工、制作环节,基本可以保持原有的质量水平。因此可以说,高清电视的图像基本具备了与35mm胶片相媲美的表现力。那么,可以延伸设想一下,把高清图像放大到电影银幕大小的时候,看到的是在焦点之外的主人公,其结果当然是无法让人接受的。

  针对于这一问题,不少相关人士、公司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方法,也出现了一些产品,试图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这些方法和产品进行一下简单地综述。

  先介绍一下电影拍摄过程的聚焦问题。电影摄影机的镜头比电视摄像机的镜头要精密很多;不仅表现在成像清晰度、色彩还原等方面,还包括它在聚焦环上准确的标注了焦距的标尺,让摄影师可以准确的设定聚焦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电影拍摄现场,摄影助理用皮尺丈量摄影机到被拍摄人物的准确距离,用以设定焦距。电视摄像机的镜头没有那么精确,而且,电视节目的制作也没有电影拍摄那么大的投入,无法那么从容的进行测量和拍摄。电影工业可以动辄用几千万上亿元的资金,拍摄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而电视剧的成本则基本徘徊在几十万元一集的水平。因此,无论是资金还是生产周期都不容许电视节目去精雕细琢。为了解决不容易聚焦的问题,日本的民放电视台曾提出过小幅变焦识别失焦的办法。就是利用镜头处于不同的焦距时,景深不同的办法来发现焦点所处的位置,以便及时跟焦。这种办法主要应用在直播节目当中,它最大的缺点是影响了画面的构图和节奏,当画面不需要变焦时就无法使用。

  针对这一问题,不同的设备厂商也采取了一些其它解决办法。生产厂商当然是用设计新产品的办法来解决。比如:摄像机生产厂商sony,它就在直播用的大型寻像器上增添了一个功能,可以将局部图像进行放大显示。因为,即使使用5吋或6吋寻像器也无法将高清信号的细节全部表现出来。将局部信号放大后,就可以实现局部的高清分辨率,参照这一部分图像的聚焦信息,达到准确聚焦整个图像的目的。另一个产品是fujinon,它采用另一个思路来解决聚焦不准的问题。fuji在镜头上进行了开发,先安装了两个ccd传感器,这两个传感器分别位于相当于主ccd平面位置的前后,这两个传感器产生的图像进行比较,当前面的传感器图像反差比后面传感器图像的反差大,则自动推动变焦环向后移动,两个传感器的反差相等时即为合焦。它依据的原理是当一个图像完全聚焦时,图像的边缘是最清晰的,它的反差也就是最大的。聚焦区域的选择是用fuji公司专门开发的镜头摇控手柄进行控制,并经过摄像机的寻像器进行显示。

  当然,上面所叙述的都是在节目拍摄过程中无法控制被拍摄对象时所需要解决的的问题。这些场景经常是在直播节目或一些纪实性节目中出现的,对电视剧一类的节目影响不大,基本不需要专门采购这些产品,只是需要时刻注意焦点和景深,防止出现失焦的状况。

  高清电视剧也还有它不同于标清电视剧的另一些问题,通常容易出现的一个就是:光线不统一。

  这一点,当然还要从高清电视本身的特点说起。高清电视表面上看仅仅是提高了分辨率,其它指标与标清相差无几。然而,从整体效果看,高清电视的表现力远远高于标清电视。分辨率的提高带来了细节的丰富,带来了色彩的丰富。而色彩的丰富是最出人意料的,也是最能提升画面冲击力的。高清电视能够媲美胶片电影,也正是缘于丰富的细节和丰富的色彩表现。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高清电视的拍摄过程中,光线的变化会被充分的表现出来--无论是美是丑。所以,电视剧的拍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光线的变化。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著名的苏联影片《两个人的车站》,拍摄黄昏时两个人在站台上对话的一场戏,短短的几分钟戏,一共拍了七天。就是为了保证光线的方向、色彩、角度的一致,一连七天,每天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每天可以利用的光线一共是20分钟。

  胶片电影如此,高清电视剧在拍摄过程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在日出、日落这种光线色温、光线角度、光线强度急剧变化的时间中拍摄,要时时刻刻的准确把握由光线改变造成的图像变化。在这里我们根据以往经验提出建议:如果可能,应尽量按照剧情的顺序拍摄,以免造成不同镜头间过大的光线差异。

  现在拍摄高清电视剧,为了缩短周期,有时会采用双机拍摄的方式。在一个场景中,两台摄像机选取不同角度、不同景别、或者不同演员同时拍摄,以加快进度。

  然而,事情总是有其多面性的。双机甚或多机拍摄也会造成其它的问题。比如:目前国内使用双机拍摄时,基本都是使用eng型的摄像机。机器本身的参数虽然可以通过存储卡进行交换,以保持两台摄像机参数的一致性。但是,曝光量的控制,却是由每个摄像师掌握的。我们知道曝光量减小,会造成图像发黯、反差增大、饱和度增加,曝光量增加会使图像发亮、反差减小、饱和度降低。两台摄像机处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不同的拍摄对象(即使是拍摄同一景物也会因角度不同而产生区别),两名摄像师会因为不同的习惯、不同的理解而使曝光量不够统一。造成的结果是由两台机器拍出的图像在组接到一起时,产生亮度、色调等方面的跳跃,破坏了节目的连贯性。

  这方面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中视传媒投拍的一部电视剧《紫玉金沙》,由秦汉主演。其中一场戏是黄昏时分,一伙反面人物在一座露天茶馆密谋,茶桌上面有一块遮阳的布帘。朝阳的一面和背阴的一面,分别由两台机器拍摄,事前统一了白平衡和其它参数,光圈值也设置为一至的。拍摄完毕,后期剪接时发现,两组镜头差距非常大。朝阳一面是暖色调的,背阴一面是冷色调的;朝阳一面的曝光量略微超过正常值,信号幅度大约为103%,背阴一面曝光欠缺了约15%左右。综合差距约两档半光圈。两组镜头剪接在一起,感觉不像在一个场景内拍摄的,严重影响了整场戏的氛围。

  这种问题最好的解决的办法当然是在现场就能够控制好两台机器间的图像配比,使得两组图像素材尽量匹配。理想的设备配置是选用efp(现场制作)设备,由技术控制台统一调整现场摄像机,以达到曝光、色调的统一。当然,这样的设备配置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有时也会受到拍摄环境的限制。比如场地的大小、供电状况、交通的便捷程度等。从现在高清电视剧拍摄的经验看,无论是对技术质量的要求,还是对服、化、道各部门的管理,都趋向于回归室内拍摄方式。以可控的环境达到质量和效益的最终统一。

  当然,前期拍摄中的遗憾总是不可避免的,在后期制作中还是会有一些弥补的手段的,具体解决办法将会在后期的制作论述中介绍。

北京中视北方影像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2006-5-23

■ 跨越高清节目制作的几道门槛(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