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3
编者按:一个口碑的建立,必须借助传播才能形成市场影响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口碑的力量折射出的乃是传播的力量。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推出后,和“舌尖1”一样,独特的内容表现方式和颇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短时间内再次引发全社会热议和赞誉。这两部片子的达芬奇调色,就是中视北方承制的。正是有了“舌尖1”调色效果的好口碑,才有中视北方再次获得为“舌尖2”调色的机会。中视传媒的口碑,也就建立在这些顶尖的技术之上,传而播之,便会形成品牌。我们随后将会推出一系列反映“影视剧、广告、旅游”三大主营业务的专题,讲述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大踏步前行道路上的故事,让中视传媒的形象深入人心,打造真正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品牌效应。让我们先从《舌尖上的“美色”》开始吧。
【美在“舌尖”】——中视北方, 为电视荧屏增添色彩的魔法师
电视荧屏中不断出现的美食,闪动着让人垂涎欲滴的色泽,荧屏前的观众们口水与泪水齐飞,一秒变吃货——《舌尖上的中国2》正缔造着一场无与伦比的美食盛宴,人们在感叹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更加惊叹于纪录片画面“美色”。可你知道吗?这“美色”的缔造者,正是我国首家将达芬奇调色技术应用于高清电视后期制作领域的影视公司——北京中视北方影视制作有限公司。
北京中视北方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简称“中视北方”)。成立于2000年,是由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共同组建的一家集策划、拍摄、制作、包装于一体的高端专业影视制作公司,可承接各种类型影视作品的全流程制作。
【“美色”的诞生】——达芬奇调色与中视北方
2006年对于中国的电视剧产业来说可谓是不平凡的一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不仅促进了电视剧的创作生产,丰富了荧屏内容,更提升了广大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新的形势下,文化建设已成为立国之本、强国之道、民族之魂。影视文化特别是电视剧文化作为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文化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百姓,对于电视剧图像质量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日益显现。因此,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作为央视下属的致力于影视剧前后期技术服务的专业影视制作公司,中视北方于2006 年引进了第一台达芬奇调色系统——da vinci 2k plus,这是国内首次将原本应用于电影胶片制作领域的达芬奇调色系统引入电视剧制作领域,也使得中视北方成为了我国首家将达芬奇调色技术应用于高清电视后期制作领域的影视公司。
【“美色”的缔造师】——什么是达芬奇调色系统
调色技术能够有效去除影片拍摄时由于天气、设备等因素产生的影响,将所拍摄目标的风貌更加真实、完整的呈现先在观众眼前,是影视剧后期制作中常用的技术方法。特别是专为电视和电影行业设计的达芬奇调色系统,采用顶级颜色校正经验和最新的高速图像处理硬件,是世界知名的顶级颜色校正系统,一直被誉为是电影、电视色彩增强系统的后期制作标准,因此,被广泛应用在众多电影、广告、纪录片、电视剧和音乐电视的后期制作中。
色彩是艺术元素中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因素,它通过人们的视觉感受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类似物理的效应,形成丰富的联想、深刻的寓意和象征。在以“色、香、味俱全”作为精髓的中华美食文化中,“色”字当头,可见“美色”对于“美食”的重要性。在为“舌尖”系列纪录片进行调色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展现美食的诱人色泽,并通过“美色”来衬托出美食的诱惑,这不仅是对画面质量的一个极高要求,更是对后期调色技术的一场考验。主创团队在“舌尖2”前期的拍摄中,为打造精美画面可谓是不惜一切代价。多种尖端设备及技术的大量运用,使画面色彩淋漓呈现。而在后期制作中,如何锦上添花,确是个不小的难题。
作为“舌尖2”唯一调色师,中视北方达芬奇调色师王世杰,凭借多年调色经验,对画面呈现的色彩变化、明暗对比、视觉冲击一一调节,不仅满足了导演对于画面精美程度的严格要求,也保证了整个“舌尖”纪录片最终是以一个统一整体进行呈现。正是经过他魔术般的双手,调色后的画面,更加恰当表达了纪录片所要传递的情绪,使精彩丰富的视觉感受与细腻饱满的人文底蕴得以“天人合一”,完美呈现。
【“美色”的打造与表达】——达芬奇调色师的主要工作
调色不仅是单纯的场景匹配或镜头到镜头的调整。调色师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努力实现导演或摄影师所期望达到的视觉效果。从这点来说,所有的制片人对于画面呈现效果,都要依托于调色师所捕获到视觉本质才能得以最终实现。
“舌尖”系列纪录片,通过对美食视觉、色觉方面的展现,给予观众以物理感官上的冲击,特别“舌尖2”,更是将多更多的人文情怀融入美食,赋予美食以灵魂。“在后期调色中,我们不仅要做到精心调节,保证画面的精准还原,同时还需要在影调和格调上,制作不少增色,来争取在色彩环节打造出最精美的色彩盛宴。”调色师王世杰如是说。
因此,在后期的调色中,既要确保画面美观、视觉感受的连贯,又要通过调整画面光线的明暗对比、呈现色彩的饱和程度,来加强画面层次,更要通过画面冷暖色调,来直观表达人们为美食所付出的执着与艰辛,以及品尝美食时的享受与幸福感,最后做到,用色彩表达人文情感,用情感传递美食文化。
【“美色”后的传承与壮大】——中视北方与达芬奇调色的未来前景
“舌尖”系列纪录片的调色工作,集中展现了中视北方近十年来在调色领域的技术积淀,为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历程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自2006年引入第一台达芬奇调色系统后,中视北方成为了业内首屈一指的专业调色制作公司,先后为中央电视台《敦煌》、《舌尖上的中国》、《体育的力量》、《茶叶之路》等大型纪录片,以及《中国地》、《山楂树之恋》、《人到四十》、《焦裕禄》、《三国》、《手机》、《铁梨花》、《赵氏孤儿案》等脍炙人口的影视剧进行后期调色,在业内拥有良好的口碑。通过多年的达芬奇调色制作经验,中视北方制作团队总结整理了有关达芬奇调色领域的宝贵经验,也为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历程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现在中视北方已拥有了基于最新苹果主机4k实时调色的达芬奇调色系统,作为业务领域涵盖影视制作全流程的影视制作公司,中视北方将继续紧跟行业前沿技术及先进理念,在影视后期制作和电影行业正快速进入更高质量数字电影制作之时,中视北方达芬奇调色对最新的专业摄影机和超高清4k给予了最高的支持,先后完成了中央电视台的《园林》、《牦牛》和部分首都院线电影的后期调色制作,中视北方将继续积极探索影视剧前后期制作的新兴技术及应用,创作出更加精彩的作品,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提升业务水准,用更加专业的影视前后期制作技术,雕刻完美视听,呈现精彩视界,带给客户及观众以更为震撼的视听盛宴!
中视北方部分调色作品:
色彩的表达源于生活的艺术——《舌尖上的中国》调色师王世杰访谈
导读:原本是一名普通高中理科生的王世杰,凭着对艺术的单纯热爱,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理科不相干的纯艺术专业,义无反顾地进入美术专业油画系学习。一门心思追求艺术的他,心里有个梦,那就是做一个画家,有一间自己工作室。揣着这个梦,他来到北京打拼,渴望进入到主流艺术圈中。然而接踵而来的命运的转折,让他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人物介绍:
王世杰,中视北方达芬奇调色师,参与《舌尖上的中国》第1季的调色工作,是《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的唯一调色师。
主要作品: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2》;电视剧《赵氏孤儿案》、《精忠岳飞》、《隋唐演义》;电视栏目《赢在中国》、《厨王争霸》,以及cctv各类广告宣传片、数字电影《从哪来,到哪去》等。
安静腼腆的王世杰,看上去是个慢半拍的人:走路慢、动作慢、说话也很轻柔。可是他的思维一点不慢!来自山西的他,骨子里就带着山西人的聪明、勤恳、细致、踏实的品质。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在画面素材前,他能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细细梳理镜头之间的内在联系,慢慢推敲画面呈现的色彩效果,双手在调色操作台上来回飞舞,全身心投入到片子中。
回想刚刚接触调色技术的那段日子,他会因为发现新的凯发k8官网登录入口的解决方案而兴奋的手舞足蹈,也会因为半夜灵感突现而放弃睡眠一骨碌爬起来继续工作。对于这些艰辛地付出,他自得其乐。在不断的拼搏与钻研中,零起步的他,从最初的flim调色,到后来的达芬奇调色,经验的积累和技术飞跃,使他不断获得客户的认可和赞许,以及随之而来的长期再合作。在中视北方这片沃土的滋养下,热爱学习,喜欢钻研,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他,犹如一颗小树苗一样蓬勃成长,从最初的影视制作领域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有着极好口碑的专业达芬奇调色师。
问:你当初来北京的打算是什么?
王世杰:我是2008年来的北京,那时候奥运气氛特浓,大街小巷彩旗飘扬,我也特心潮澎湃。当时心满高的,就一个念头,考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然后当画家,开画室!所以那年,我带着从同学那借的1300块钱就离开老家来到了北京。在北京边工作边备考,但这种半工半读的状态还是影响了考试,差了几分我没当成画家,呵呵。
问:后来你怎么当上达芬奇调色师的?
王世杰:都说上帝关上一扇门,肯定会打开一扇窗,让人重见希望。考试失败后我心情挺不好也挺迷茫的,不过有一次与一个同样是学艺术的前辈聊天后,我突然发现影视制作也是个挺有意思的事儿,一下就豁然开朗了。当时因为没有相关经验,只能从零开始学习,那时候也不敢挑条件,只要是能学习影视制作的工作,我都做。什么包装、剪辑,都做过。因为我是学画画出身,对色彩很敏感,所以我觉着不能浪费了我的美术功底,就又学了调色技术。但是当时我们用的都是flim调色,那时候达芬奇调色设备在全北京都没有几台,更别提接触和学习了。直到2011年,我来到了中视北方,才开始正式接触到了最专业的达芬奇调色。
问:调色师每天就坐在那对着屏幕,工作是不是很枯燥?
王世杰 :记得高中美术老师说的一句话:对绘画有没有天赋,就看他在画架前能不能坐的住,也就是热不热爱手头的工作或者学习。如果热爱它,就会付出超倍的努力,而且还享受这个自我钻研的独处时光。所以,坐在调色台前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就像当初我坐在画架前一样。我享受凝神思考的过程,享受用双手描绘那些充斥在心底里的光与色的状态,我把它们都当成是我的作品,我的孩子。所以,我也很享受这份工作带给我的快乐!
问:调色师是不是就是调调画面颜色?
王世杰:调色不是单纯的场景匹配或镜头到镜头的调整。调色师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努力实现导演或摄影师所期望达到的视觉效果。视觉效果是一个抽象概念,说白了就是导演期望通过画面将自己的感受传递给观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审美,对同一样东西也会产生不同的感知,如何能调出让大家都满意的画面色彩和视觉效果,就比较麻烦,得通过与导演的一次次沟通、磨合才行。从这点来说,所有的制片人对于画面呈现效果,都要依托于调色师所捕获到视觉本质才能得以最终实现。因此,在后期调色中,不仅要做到精心调节以保证画面的精准还原,在影调和格调上更需要制作不少增色,以争取在色彩环节打造出最适合的的情感和最精美的色彩盛宴。
问:为什么“舌尖2”会选择中视北方选择你来进行调色?
王世杰:基于中视北方近十年的影视剧前后期制作经验,我们有着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舌尖上的中国》与中视北方的第一次合作就非常圆满,所以第二季的导演就毫不犹豫的选择这里调色。我想这都是与我们领导和员工的齐心协力的是分不开的。公司领导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尽量为我们提供便利,在公司和部门的精心规划、合理安排之下,从素材的拷贝、镜头的分割、到故事风格的确定,保证了调色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所以这种有力有效的工作才会得到剧组总导演陈晓卿的认可。
问:“舌尖”系列纪录片大热,你作为它的调色师,特别是 “舌尖2”的调色师,是不是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王世杰:其实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又非常有意思的工作。对“舌尖”的调色其实更多的是对片子艺术色彩的强化,美食的诱人程度很大部分就得靠调色的精雕细琢,哪些地方该突出,哪些地方该还原,清晨的冷色和太阳出来的金光其实都得靠调色来润色。而这些,没有一定的技术功底就很容易就失真、影响视觉效果。在“舌尖”调色的工作经历我比较难忘,可能也没几个人能体会吧,经常大半夜地加班,没日没夜的干活,一边干着活,一边望着满屏幕的美食,饿得肚子叽里咕噜,馋得口水直流。不过这样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切实地站在一个观众、一个吃货的角度去做这个片子,能将片子的色彩调的更加传神。最终每次的辛苦都能换来导演满意的大拇指,才是我最幸福的,胜过一切物质满足所带来的快乐。
问:是什么支撑着你一直这样孜孜不倦的工作?
王世杰:给客户带来家人、朋友的感觉,会赢得信任与尊重,这份情感和成功的自豪感一样让我愉悦、享受。公司领导一直强调要给客户一个讲信用、负责任的好印象,我和我的同事们也时刻想着公司的荣誉,我们知道每一次与客户的交谈,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更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在影视剧中,每一件作品都是很多人劳动的成果,所以在自己调色这一关一定得把握好,不仅要满足客户的要求,而且还应该适当的替客户做新方案、新建议。
问:工作这么忙,你是如何保持你的工作效率的?
王世杰:时刻保持谦虚,时刻保持对工作的新鲜感,才能再进步。工作与生活协调也是保证效率的必要环节。有人说你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我比较注重生活中的品质,并不是说是如何高等的优质生活,而是如何使每一天都能过的健康有意义。只有身心在生活中得到休息和放松,才能将一腔热情集中在工作中、画面中、情绪中、格调中。
问:你有哪些爱好?它们对你的现在的工作有什么意义?
王世杰:平时我喜欢体育锻炼,喜欢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并感受细腻。而这些性格的培养,也切切实实地会体现在作品里。虽然我做不到大师那样的精准和变化莫测,但能在大师的作品前体会他们那种表象背后的感染力。古有听琴觅知音,今有看画感受品格。我始终没有放弃我最爱的绘画,即使没有再提起笔大刀阔海、凝神雕琢,也常常有感于心,在心里重新构造着我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我始终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即使不能把绘画当成自己的职业,但也在调色中找到绘画的快感。
问:“舌尖”后,你又参与了哪些片子的调色工作?
王世杰:cctv-9纪录频道推出了一档全新的超级全4k纪录片《园林》,现在调色工作也已完成过半,这部片子应当会给我们带来继 “舌尖”之后的又一次盛誉。作为调色师,我很感谢我的领导和我的可爱的同事们,是我们并肩作战齐心协力才造就了今天辉煌的成绩,因此,我们要戒骄戒躁,继续拼搏竞取,为公司打造影视制作的楷模发挥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