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8
多年来,中视北方协助中央电视台完成了数次直播工作,为其提供直播方案和技术服务。从珠海航展、钓鱼岛巡航,到西藏雪顿节、墨脱公路通车,从疆电外送到青海察尔汗盐湖架电,从雅安地震灾区的最前线到5000米深海潜水艇……电视直播,带给我们的是身临其境般的现场感,让我们第一时间感受到事件带给我们思考和震撼。岂不知,在每一次直播的背后,都充满了许多酸甜苦辣。让我们选取几次直播场景,听中视北方的技术员讲讲直播背后的故事。
蛟龙号上的从“无”到“有”
2011年7月,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冲击5000米深海,缔造我国海洋科研新传奇。在这挑战人类极限的现场,中视北方技术员李彬有幸参与了直播工作。这是李彬第一次独自做的直播工作,也是他直播工作中经历故事最多的一次。
李彬:这是全球范围内第一次通过两部海事卫星通讯天线捆绑来做视频直播。最初,为了安装天线,船厂帮忙在天线甲板上焊了两个铁架子用来固定蘑菇头天线。问题是天线甲板在船前端的顶层,而我们的工作地点在船尾,短时间又定制不到超长的馈线。天线的位置已经固定,挪动不了了,所以终端的位置就只能放在一间宿舍里面。这是唯一的一间女生宿舍,里面住着两位记者和一名科学家。由于两条馈线要从窗户接进来,势必要破坏船舱的密封,所以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听到了三位姑娘在凌晨四点的时候起床抗洪的趣事。虽然在窗口垫了很多层的毛巾,粘了很多层的胶带,也挡不住海上的暴雨。
节目上的趣事就更多了,主要原因就是信号问题导致的沟通不畅——海事卫星电话在太平洋上只有一颗卫星能够覆盖,对于电话天线的指向性要求就很高;海上又没有参照物,船随着洋流运动,非常容易就使电话线路段断掉。记得当时给9套做直播连线时要求画外音解说,演播室同传。负责画外音解说的丛记者手里有一部电话,我旁边负责传送的技术员有一部电话。演播室通知还有五分钟进连线时,负责技术传送技术的杨昭电话断了,这时候丛记者在和演播室的主持人一边聊天,一边摆弄挑杆上的话筒毛衣,摄像也在调试镜头,到处拍一些空镜。因为电话还没有接通,我们都没有收到提前开始的信息。接下来当丛记者开始一个人自言自语的时候,我们都以为他在试声音,可过了一分多钟,大家就觉得不很对头,因为他说的很正经,不像是在试声音,于是我们赶忙让摄像给一个稳定的全景画面……
在冲击5000米下潜实验的前一晚上,关于节目策划讨论到很晚,虽然与演播室的合练很短暂,但对每一个阶段的进程已经做了很细致的讨论。早上八点钟,就在大家全都准备就绪了的时候,卫星线路却突然连不上了。由于当天要照顾四套的连线,一时间后甲板上已经混乱不堪:杨昭为重启卫星终端和编码器等设备而满船狂跑、指挥员在催着要准备开始下潜、演播室里不停的催着要信号……好在二十分钟以后,一切就绪,准备给四套做第一档连线。与上一次经历相似,这次两部电话全断了,于是试声音的部分被当做直播播了出去。
返航时再看这两次直播录像,大家还是忍不住大笑,而两次因信号问题导致的沟通不畅,也催生了2012年7000米海试直播最大的进步,也促使我们完成了通过捆绑海事卫星进行直播的技术突破。
三门核岛的体能激发
2013年,浙江台州三门的核岛封顶直播。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论是对人员的技术,还是对人员的体能,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许多时候你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根本不是不可能,只是你没去尝试,这是马剑在这次直播中的真实感受。
马剑:在距直播开始还有二十分钟的时候,导播突然想在直播中切入一个顶与核岛闭合的画面,这需要在核岛的边缘架设一台gropro微型摄像机,并且要经微波设备将画面传送到转播车上。由于当时我们都在核岛下面的转播车内进行设备调试,并没有做在核岛上方传输信号的准备,所以一听到导播的要求,我们赶紧动身,背上摄像机和微波发射装置,向核岛顶部冲刺。
事情往往是看似容易,做起来难。核岛封顶只是外部整体封装,但内部的一些设施还不完善,整个核岛大概有一百多米高,内部是用脚手架搭建的攀登架,有些地方用木板铺上,但要想向上走,只能一点一点地向上攀爬,并且有的地方还是悬空的,看得我心惊肉跳。当时心想:还好不只我一个人,还有微波的技术人员陪着我呢。可天不遂人愿,为安全起见,现场只能再允许一个人进入。我正暗自庆幸兴许不用冒这个险呢,谁知就在短短几秒后,直播负责人决定让我上,理由是微波设备和微型摄像机我都会使用,而微波技术人员只会使用微波设备。这种情形下,我也只能硬着头皮向上冲了。
在现场施工人员的带领下,我背着设备,艰难地向上爬。不时听见对讲里导播的询问:“还有多高? 还有多长时间? 别着急,安全第一……。”我唯一给出的回复是:“马上!快了!这就到!”就这样用了大概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我爬到了顶层,这时我已经是呼哧带喘,满身大汗了。来不及休息,我赶紧找合适位置架设设备,终于赶在直播前两分钟试通了信号,最终圆满完成了直播任务,而且大家都觉得核岛顶部闭合的画面很精彩。
直播结束后,从上面下来竟然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我很惊讶为什么上去的时候能那么快,也许是因为当时一心想着抓紧时间向上冲,要赶在直播前试通信号,才会激发出自己的潜能,用短短的时间攀上百米高的核岛吧。
这些年的直播经历,每一个技术人员都能说出一串故事,但所有的这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财富,都是经验的累积,都是为了最后电话里那一句:看见了、没问题、线路通了!汗水和泪水过后,面对换来的一次次认可与赞许,他们痛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