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9
《中国民歌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民歌竞技类节目,由朱军、董卿担任主持人。节目以“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时代赞歌”为主题,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中国民族民间原生态歌曲为内容主体,向观众全方位展示中国民歌艺术的魅力。2017年10月1日至8日晚19:30《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在cctv-3 央视综艺频道首播。凭借多年经验实力,中视北方圆满完成了此次《中国民歌大会》的背景大屏幕创意包装制作。
全包围视频设计,全角度呈现绚丽舞台
《中国民歌大会》以其具有民族特色的舞美设计,带给所有民歌演唱者殿堂般的礼遇,其舞台设计也在宏观角度上尽可能地体现了中国元素和国际审美。像第一季的舞台,就是用斗拱的设计作为舞台的主要景观,舞台两侧的高台上,采用了先进的透明led屏幕,配合斗拱,完成所有造型的组接,通过画面的千变万化,让观众忽略斗拱本身的造型意识,带来更多的联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舞台的繁复程度堪称近几年来之最。地屏在春晚舞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排升降屏幕和一大块亮面显示区域。主舞台两侧设计了相互交错且可以升降的龙骨结构屏幕。大屏幕显示的整体效果基本做到了360度舞台全包围。
《中国民歌大会》在整体视觉效果的呈现上做到了简约而不简单。整体舞台设计风格延续了第一季的东方味道、中国气派的总基调。沿用第一季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汲取灵感的思路,第二季提取了“榫卯”这个元素。
舞台整体风格充满匠气、精巧,同时舞台的色彩设计无论是视频色彩、虚拟色彩还是服装道具的色彩,都会贴合这首民歌歌曲所属的地域环境。比如说到陕北民歌,是黄河黄土;说到山西民歌,是青砖灰瓦。歌手、歌曲意境和舞台融为一个整体,共同组成《中国民歌大会》的标志性视觉。
情境化的舞蹈语汇比起一般意义上的歌伴舞,更容易体现出生活的质感。所以,节目组采用情景化的包装方式,力求用舞蹈语汇为大家还原民歌产生的土壤,再现当地百姓的生活习俗。为每一首民歌量身打造一个专属这首民歌,专属这方水土的视觉景观。
——来源:央视网:《中国民歌大会》:制造中国民歌景观,体现文化自信
屏幕结构示意图
现场图
多元化民族元素,精准呈现艺术视效
在设计和制作层面上,由于整场晚会包含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风格的元素,在设计层面上既要保证视频呈现效果,还要准确把握各地区的艺术特色和民族特有元素。比如陕北的皮影和窑洞元素,湖南的湘绣元素,藏族的民族纹饰,彝族的民族服装头饰元素等等。
多方位沟通协调,尽全力落实方案设计,保质保量配合节目录制
要想达到完美的舞台视效,离不开舞台布局的每一个环节。而作为舞美设计中最能烘托气氛、衬托每一位民歌演唱者表演水准的重要环节,大屏幕的包装设计重要性可见一斑。由于本次录制的期数较多,所以节目组在每一期都安排了分期导演配合总导演完成录制工作。因此,在每次开完视频设计会之后,我们都要充分总结出包括总导演、屏幕导演、舞蹈总监以及各选手的负责编导所提出的各种视频制作需求,落实设计制作方案,如果有意见不同的地方及时与总导演进行沟通,以确保方案顺利进行。
视频制作和渲染是另一大问题,由于舞台设计非常复杂,每个节目需要输出的视频文件多达26个。再加上有些屏幕的视频输出尺寸较大,导致渲染一个节目就需要8-10小时时间,一些特效较多的节目更是需要渲染将近24个小时。甚至在临近录像的上屏测试阶段,有个别节目出现新的调整方案。我们也会及时拿出应对方案,协助导演组保质保量完成录制。
作为一档大型原创民族音乐节目,《中国民歌大会》在第一季播出后便引起了巨大反响,如今第二季更是在第一季成功经验和创作模式上继续推陈出新,为展示民歌魅力、传播民歌文化、普及民歌知识,提供了一个更加优质的舞台。节目组经历10个月筹备、19天录制,走遍全国各地,采集了大量的民歌音视频、民歌故事,努力做到“身入、心入、情入”,带着一份真诚和冲动,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用民歌唱好中国故事,让民歌真正留下来、传下去,为广大观众呈现一个波澜壮阔的民歌海洋,一部五彩斑斓的诚意之作。
中视北方也凭借自身多年制作实力,助力央视 《中国民歌大会》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时代赞歌,实力打造品质舞台大屏幕,创作出这样一档现象级民族文化盛宴精品,用实际行动、满满诚意,向党的十九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