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手机网页

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特别关注

北方工匠——用色彩讲故事的殷亮

2020/6/20

  《舌尖上的中国》、《传承》、《铁梨花》、《焦裕禄》,这些片子内容各异,风格各异,但它们的幕后,有同一位调色师——殷亮。


 


  殷亮的色彩魔法,就是达芬奇调色台实现的。调色,可以给影片赋予全新的色彩、为影片注入新的活力。


 


  “色彩是视觉的情绪。我做的工作,就是让色彩更好地配合内容表达,突出影片的风格。一个好的调色,必需要过三关”,殷亮说。



  第一关,连贯。调色是门苦差事,枯燥且熬人。处理一个镜头,一两个小时很正常,一部片子几千个镜头,忙的时候,殷亮从早到晚都不挪窝。人不挪窝,是为了让画面更流畅,不一样的清晰度、明暗度,在这一关,都通过调色变得和谐统一。


调色前后的对比

5月份,由中视北方承制的微纪录片《我们在一起——中意同心抗“疫”》就是在殷亮的调色之后,解决了因拍摄设备不统一,素材来自四面八方导致的画面杂乱不一的问题,起到了“妙手回春”的效果。

 

  第二关,氛围。《卧虎藏龙》的绿色,《红高粱》的红色,永远是观众对影片最难以磨灭的记忆。每次调色之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定色调,色彩承载着人物不同的情绪,不同颜色的相互组合又能呈现出更加微妙的情感表现。所以,一个好的调色师也要读懂人心。

 

通过调色让画面更具感染力

 

  第三关,叙事。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每一种技术手法的加入都让叙事更丰富。调色,不只是赏心悦目而已,用好了,它还能讲故事。

 

通过调色展示人物回忆

以往电视剧里,回忆的画面都是靠剪辑手段,殷亮在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的制作中,经过和导演沟通,尝试采用调色的手法来呈现,为整个回忆过程增加了半模糊的效果,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剧情发展的不一样。

 

  别看殷亮讲起工作头头是道,可一开始他并不懂调色。2006年,中视北方引进达芬奇调色系统。在当时,国内拥有这套价格高昂设备的公司屈指可数,国内的调色师更是凤毛麟角。一套色彩敏感度测试题让殷亮意识到自己的色彩天赋,从此他开始了探索色彩的旅程。

  即便有了天赋的加持,学习还是要靠实实在在的下苦功夫。他一边查单词一边实操,“啃”完了达芬奇厚厚的全英文说明书。2011年,央视记录频道开播,频道首播的第一部片子是《美丽中国》的国内版,这也是殷亮参与调色的第一部片子。他说,正是这部片子让他意识到,这条路走对了。


《美丽中国》海报

《美丽中国》由世界闻名的英国bbc自然历史制作小组和中央电视台影视制作主力——中视传媒合作制作。该片也是bbc和中国电视台的首次合作。该片曾荣获第30届“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片大奖”最佳自然历史纪录片摄影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乐与音效奖。

 

  调色十年,殷亮在中视北方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纪录片、电视剧、宣传片、广告片、电影,通过不同的作品中磨炼,殷亮成长为少有的全能型调色师。

  

2018年,殷亮调色制作的央视纪录片《传承(第二季)》第三集《德行》荣获了业内首个4k超高清制作技术奖——金帆奖。

 

  调色带给殷亮的不仅是事业上的收获,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性格爱好。曾经是热爱篮球、足球、羽毛球的追风少年,如今是爱钓鱼、爱喝茶的“禅师”。他说,这些爱好是从事调色工作后慢慢养成的,能帮他磨练心性,“只有内心沉静下来,才能更好地揣摩片子的调性。”

 

殷亮的茶室一隅

 

  已过而立之年的殷亮,心中仍有梦想,他想当导演,他还在学习编剧。他说,早晚有一天,他要拍出一部自己的片子,一部用自己的色彩来讲述的故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