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28
本期推荐品读书目:
《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推荐人:上海办公室 唐玥
《文化苦旅》——推荐人:无锡影视基地分公司 张垒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推荐人:南海分公司 卢振钊
《守望的距离》——推荐人:中视北方 马雪丽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推荐人:中视广告 刁佩琪
《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赏读
作者简介:蔡澜1941年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潮州,现居中国香港。知名作家、生活家、美食家、电影人、主持人。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大才子”。《新周刊》年度生活家,《开讲啦》特邀讲师,《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
读蔡澜先生《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品轻松幽默的语言,洒脱的生活态度。
“今天活得比昨天高兴、快乐,
明天又要活得比今天高兴、快乐。”
“发上等愿 结中等缘 享下等福
择高处坐 就平处立 向宽处行”
蔡澜先生用毕生的经验,毕生的智慧与我们分享他的人生快活哲学。书中各篇篇幅短小,一事一议,小中见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存之道,所谓快活个人感受并不相同。谁都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但很少人能做到真正的豁达,超然物外,快活潇洒。
看得开,则放得下;放下了,则内心世界开阔。心开阔了,人生才能辽阔。种花、养鸟、写字、读书、音乐、美食、学习、旅行,丰富、有趣和充实的生活方式,都能让我们的人生更美好。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嫉妒,多储蓄人生的经验,知足常乐,死而无憾,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吧。
毕竟,人生的意义,在于一天比一天活得快乐。
【上海办公室 唐玥】
好书推荐——《文化苦旅》
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2010年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2011年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代表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晨雨初听》、《借我一生》、《笛声何处》、《寻觅中华》、《摩挲大地》、《问学余秋雨》、《历史的暗角》、《我等不到了》。
作品评价:《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全书共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推荐理由:“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文化苦旅》主要讲了余秋雨游览文化古迹的经历及感受,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其中《道士塔》《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象,描述了大漠荒凉,黄河文明的盛衰,《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风雨天一阁》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之前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文化,需要无数个生命苦苦来支撑,需要坚韧的意志力来守护它,细心保护它。文化苦旅,是艰辛的,是苦涩的,又带有自豪与骄傲的甘甜。
【无锡影视基地分公司 张垒】
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有感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著作的寓言小说,通过童话寓言、宗教信仰和人生哲理相融合,采用通俗易懂的语句,简明扼要的情节,充分阐述了一个少年追逐梦想、无所畏惧、不轻言放弃的励志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西班牙牧羊少年,他的名字叫圣地亚哥,他不甘平凡,心中有梦,内心一直渴望能够自由自在地闯荡四方,曾经两次梦到自己在埃及的金字塔边找到了深埋的至臻宝,在得到古老的撒冷王的启示下,他拒绝了父亲安排的神父职业,毅然卖掉羊群,漂洋过海去到非洲。圣地亚哥的寻宝旅程中试过钱财被偷,身无分文,在水晶店铺打工;他寻获了爱情,但为了追求梦想,他也曾经短暂放弃过爱情,他在沙漠中认识了同行旅伴,找到了炼金术师并拜入门下。这一路上圣地亚哥始终不忘初心,感知天命,努力前行,最终在历经苦难考验后,成功地穿越过撒哈拉大沙漠,如愿地看到了华丽壮观的金字塔,找到了真正宝藏隐藏的地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回到了他心爱的女孩身边,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
在小说里边,有几个段落,蕴涵着无尽的人生智慧和哲理,意味深长令我印象尤为的深刻。摘录如下:
关于天命:
圣地亚哥问天命是什么?
“天命就是你一直期待去做的事情,人一旦步入青年时期,就知道什么是自己的天命了。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一切都那么明朗,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人们敢于梦想,期待完成他们一生中喜欢做的一切事情。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一股神秘的力量开始企图证明,根本不可能实现天命。”
“那是表面上看来有害无益的力量,但实际上它却在教你如何完成自己的天命,培养你的精神和毅力。因为在这个星球上,存在一个伟大的真理: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做什么,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最终一定能够得到,因为这愿望来自宇宙的灵魂。那就是你在世间的使命。”
“宇宙的灵魂是用人们的幸福来滋养的,又或者是用人们的不幸、羡慕和忌妒来滋养。完成自己的天命是人类无可推辞的义务。万物皆为一物。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
活在当下:
在一个既没有篝火也没有月亮的夜晚,赶驼人边吃椰枣边对男孩说:“我现在活着。当我吃东西时,就只管吃;当我走路时,就只管走。如果必须去打仗,今天死还是明天死对我都一样。”
“因为我既不生活在过去,也不生活在未来,我只有现在,它才是我最感兴趣的。如果你能永远停留在现在,那你将是最幸福的人。你会发现沙漠里有生命,发现天空中有星星,发现士兵们打仗是因为战争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一个节日,是一场盛大的庆典。因为生活永远是,也仅仅是我们现在经历的这一刻。”
“世上总有人在等待着另外一个人,无论是在沙漠还是在城市,当这两个人最终相遇,四目相对的时候,过去的一切和将来的一切全部变得无足轻重了,只有眼前的这一刻最重要。”
“谁也不必担心未知的事情,因为谁都能得到他期望和需要的一切。我们担心失去的,只是那些我们现在拥有的东西:我们的生命,或我们的作物。但是,当我们明白了生命的历程与世界的历程都是由同一只手写就的时候,这种担心就会消失。”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一个感悟就是,我们要做一个随心而动,随性而活的人。一旦拥有了目标,就必须要马上行动,并且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梦想不是光想和光说,是要行动起来,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人生的机遇需要我们善于去挖掘和掌握,摒弃因循守旧、固本自封的思想,不要走着被“安排好”,被“规划好”的路线。如果我们的人生总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不愿去尝试就不会有新突破,我们不要让梦想成为空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梦想成为现实。
【南海分公司 卢振钊】
吾心即是宇宙——读《守望的距离》有感
《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1983年至1995年4月所写散文的结集,收入了散文十四辑,内容包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人生寓言等,其中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内心,因为我们同样热爱生活,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豁达的精神境界。
作者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读周国平的散文有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平淡之极又蕴含深邃的感觉。触手可及的哲理,是那么情真意切。人生数十年,历经风雕雨琢,享受过光荣失败,然繁华过后总是寂然,所有一切都免不了走向共同的终点,那就是寂灭。周国平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守望这一世繁华,他俨然一个守望者,一个时代的指引者。他在书中告诫众生,虚名浮利到头来终究一场空。他在慢慢探索,为这本书的读者们寻找人生的真谛,其实答案早就写在了书的名字上——守望的距离。
何为守望者?是与时代潮流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是守护人生那些永恒的价值。而“距离”是什么?它不单单是指身体上的距离和心灵上的距离,更多的就应是作者来估量生命个体之间空间与时光的度值。这种度值,是对人生本质和好处的问,也是对我们自身缘何存活于世界的答。
周国平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
央视频5月17日发布微视频:从珠峰45°仰望星空:璀璨!
守望一片安静,守望一生淡泊,守望一段内心与世界的距离。这段距离,就是我们灵魂的长度,人生的价值和好处也全部都蕴藏于此。而若想自我始终平和从容,唯有坚持在这段守望的距离里不断净化,这样哪怕你走到结束也不会恐惧,因为你的人生已经到达了新的高度。
【中视北方 马雪丽】
好书推荐——《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
作者介绍:亚当·凯(adam kay,1980— ),生于犹太家庭,英国喜剧作家、独角喜剧演员。作品包括bbc情景喜剧《犯罪》、电视剧本《布朗夫人的儿子们》《米切尔和韦伯》等。
2004年到2010年,他从一名实习医生一步步做到副主任医生。却在2011年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抉择——辞职,并转行做独立情景喜剧演员。2017年,他将曾经奋斗过6年的妇产科医生经历公开于世。于是有了这本《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
该书在英国出版后引起极大轰动,甚至惊动了英国卫生部。书中大胆揭露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发表《致卫生部长的一封公开信》,对2015年为反抗政府颁布的新合同法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罢工的英国初级医生们进行声援,得到了普遍支持。
经典摘要:就是这样,我第一次见证了死亡,就跟我能想象到的一样恐怖。死亡没有丝毫浪漫或美丽的色彩,它所发出的声音在我脑海中萦绕不去。雨果拉我出去抽了支烟——经历了这一切,我俩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抽上一支,虽然在这之前我压根儿不会抽烟。
读后感:网络上关于本书的介绍都是在说它是多么多么好笑,拿了多少奖,一开始读或许是这样的。但是正如一枚硬币有两方面一样,捧腹的背后是苦涩与泪水。本书在欢声笑语中向公众展示了医务从业者的辛酸,一位性格开朗,有同情心,又无私善良,偶尔也会私下吐槽工作不平事的医生形象跃然纸上。直接面对生命,每个人都愿为之付出努力并战胜困境。而作者不仅专业过硬,一直救死扶伤,且他对整个社会医疗用行动去做出改变的行为更让人刮目相看。或许他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敢于发声就是最大的勇气。
【中视广告 刁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