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10
像春天一样温暖,像迅雷一样干脆。
人如其名,这就是党员赵春雷。在部门,他是紧急情况的“救火队长”;在小组里,他是可爱的“赵指导”;在同事间,他是心细的“暖心大哥”。
用心,排险情
回想起2019年为了总台国防军事频道“八·一”顺利开播,大家一起抢备播的日子,部门经理焦小鹏依然有点激动。“大家没日没夜扑在岗位上,春雷就是我的救火队长,部门里最难搞的业务、最紧急的制作我都放心交给他。”
赵春雷带领组员扛下了总台国防军事频道开播的4档日播节目的制作任务
当时,春雷带头扛下了四档日播节目的制作任务,领着5名刚刚走出校门的编导和4名剪辑人员,火线组建了一个迷你的临时项目团队,干不完干不好,谁也不许撤。以往制作一集节目需要五天,赵春雷小组只要三天,而且质量依然有保证。春雷说,他们有三级审核,“每个画面、每个字、每个细节,都要过三关,出错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赵春雷小组为cctv-7改编创作的军事纪录片《重读抗战家书》(视频片段节选自央视网)
就这样,两周时间,他们抢完了平时需要两个月的制作任务。部门副经理刘海弘说,“赵春雷特别有韧劲,特别有担当,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合格党员该有的样子。”
用功,钻业务
不给自己设限,人生才有更多可能,是赵春雷10余年业务一线从业经历的真实写照。因为爱电影,赵春雷从环境艺术设计转行,成为了专业的剪辑师;因为想要把片子更好地呈现,赵春雷又自学了调色;在经历了总台国防军事频道开播之战后,“不安现状”的赵春雷又努力提升起自己的“导演思维”。
赵春雷4k超高清调色作品,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小岗人家四十年》在cctv-4《国家记忆》栏目和cctv-4k频道播出
他一边向身边的编导学,一边大量阅片,电影、纪录片、综艺节目、短视频,不光看,还要拆片子、读文案,就这样一步一脚印给自己长本事。伴随公司业务扩大,他带的兵也从原来的9人增加到30人。在这群90后、95后年轻人眼里,80后的赵春雷就是他们的“指导员”。
赵春雷小组为cctv-7《国防故事》栏目改编创作的纪录片《东方巨响·民族脊梁》(视频片段节选自央视网)
“要不是春雷老师的指导,我可能现在还没学会自己创作节目”。提起赵春雷,马贤惠很感激。“春雷老师说,做节目靠思维,办法很简单,多动手自己剪片子,就知道了。”在赵春雷的点拨下,现在的马贤惠,早已从只会看图说话成长为能创作的合格编导。
在赵春雷的带动下,编导马贤惠(左)学习了剪辑软件,她的剪辑老师,也是她合作的老搭档,剪辑李越(右)
用情,温暖人
不仅是在部门,在整个中视北方,凡是认识赵春雷的人,都觉得他是位亲善和气的“暖心大哥”。
春节的时候,北方开了一趟特殊的暖心班车,赵春雷就是志愿者。技术管理部的黄庆是赵春雷的乘客,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春雷的忙,“老有工作的事情要处理,但是春雷大哥一次也没耽误过开班车”。黄庆并不知道,这个春节,春雷过得像打仗。疫情来了,制作人手紧缺,到岗上班有风险,党员赵春雷没犹豫,把老婆孩子留在河北老家,大年初三就急忙忙赶了回来。除了保制作,他还是部门百余人防疫信息的“统计员”,也是人员设备的“调度员”。那段日子,不管是往返于公司东西两地办公区,还是接送同事上下班,或是调运设备,无论去哪儿他都随身背着那个装有笔记本电脑的黑色双肩包,以便随时查取资料。每天从早忙到晚,电话不离手,信息不间断……
春雷说:“我是党员,为大家服务理所应当,这都是举手之劳。”
疫情期间,赵春雷就是机房里的“定海神针”
这就是党员赵春雷,一个你我身边的平凡人。他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用真情和辛劳为团队的发展和业务的提升默默付出,他就像一棵树,坚实地扎根在节目制作一线,为守护总台的播出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说起工作,赵春雷信心满满,“下一个要拿下的目标就是原创内容,瞧我们的!”